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石学敏【国医大师】
2025-01-15中医文化 834人已围观
简介石学敏【国医大师】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医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石学敏【国医大师】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医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石学敏于1962年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进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68年至1971年担任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副队长、主治医师,1971年至198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1971年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至1983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至1987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3年至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87年至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91年晋升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
石学敏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带动中国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 2022年9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在南京天佑儿童医院揭牌。
人物经历
1938年06月06日,石学敏出生于天津市郊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
1952年—1957年,就读于天律师范学院附属男子中学。
1957年—1962年,就读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10月—1968年6月,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
1964年09月—1965年9月,担任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
1968年09月—1971年4月,担任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副队长、主治医师。
1971年—198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
1971年04月,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
1981年—1983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1983年,晋升副教授。
1983年—1987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1983年—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
1987年—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
1991年,晋升教授 。
1991年,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20年12月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石学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再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医纲目》《脑卒中和醒脑开窍》《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等著作50余部。
承担项目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专利6项。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显示,石学敏先后培养国内外硕、博士、博士后300余名 。
教育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石学敏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
石学敏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多年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
石学敏在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弘扬祖国中医针灸学术并推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他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蜚声于世,不仅解除患者的疾苦,而且推动了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 -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国医大师】男,1917年8月生于江苏镇江市。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2015年12月14日凌晨0点06分,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在南通中医院去世,享年98岁。 -
普洱茶冲泡步骤好坏的辨别
普洱茶冲泡步骤与好坏的辨别: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先用滚水烫热茶具,主要起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随后放入茶叶; 3、投茶: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 4、润茶:冲入约茶具容量1/4的滚水,然后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叶中的杂质,并且唤醒茶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头道。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然后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温了就可以喝了。 a.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里慢慢喝,不能泡在壶里 -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新奇食品。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