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2021-10-23民俗文化 3728人已围观
简介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端午节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古人按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据统计,端午节的各地域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235.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 -
擒拿术练习和实战
擒拿术练习和实战由于擒拿术是一种应敌捕捉技术。常配合其它技击方法对敌人进行反侧关节、分筋挫骨,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而就擒,如踢裆撇臂、挎拦、携腕、小缠、大缠、端灯、牵羊、盘腿、卷腕、断臂等等。事实上,擒拿术也包括解脱法。 擒拿术要诀1.胆大古人说的“胆大人艺高,艺高胆更大”,是一条重要的实战经验。所谓“胆大”,是指临阵杀敌时的胆略。胆大是建立在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仇视的基础上,在战斗时充满必胜的信心。平时训练为了临战,因而能带着强烈的敌情观念,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严格要 -
昂拳[地方拳种]
昂拳[地方拳种]:昂拳又称壮拳是广西一种本土拳术,拳术主要以强调拳,膝,肘,咬等并用,当地也称古壮拳、军拳。是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壮族武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骆越西瓯,壮拳也是古代狼兵军队训练用的武术。 -
豆豉[豆科植物黑豆发酵品]
豆豉[豆科植物黑豆发酵品]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豆豉即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处方用名: 淡豆豉 清豆豉 炒香豉。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 入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疏风解表、清热除烦、解毒。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