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福清伡锣舞【非遗民俗】
2021-12-03民俗文化 4236人已围观
简介新厝伡鼓舞 伡鼓舞盛行于东南城市福建省美丽的侨乡福清,在福清市新厝地域每逢佳节或庆典活动,各村都要敲锣打鼓,热闹一番。伡鼓舞系人在大鼓旁边表演,因为环村游行表演时将大鼓置于车上,故名伡鼓舞。伡鼓队表演,更通俗的名称是“镲锣鼓”。顾名思义,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钹,之所以把大钹称为“镲”。是因为当地人把各种大小不一、规格各异的钹通称为“钦镲”,又取其省略词“镲”的缘故,锣则分为大锣和凸脐锣两种。鼓是直径约一米的牛皮大鼓。伡鼓乐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
新厝伡鼓舞
伡鼓舞盛行于东南城市福建省美丽的侨乡福清,在福清市新厝地域每逢佳节或庆典活动,各村都要敲锣打鼓,热闹一番。伡鼓舞系人在大鼓旁边表演,因为环村游行表演时将大鼓置于车上,故名伡鼓舞。伡鼓队表演,更通俗的名称是“镲锣鼓”。顾名思义,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钹,之所以把大钹称为“镲”。是因为当地人把各种大小不一、规格各异的钹通称为“钦镲”,又取其省略词“镲”的缘故,锣则分为大锣和凸脐锣两种。鼓是直径约一米的牛皮大鼓。伡鼓乐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脐锣组成。
现今新厝镇有16个行政村,其中的14个村有28支伡鼓队,而该镇新厝村一个村就拥有4支伡鼓队呢。全镇服务于伡鼓队的队员人数高达1500多人,每逢节庆活动时刻,各村都要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表演时作四个梯队如下排列:
①由两旗手持一横幅作前导,表明是哪个村或是哪个宫庙的队伍。
②由四名身材高挑体力强壮的少妇擎“凉伞”居二。
③32名钹手排成纵队,分列“凉伞”之后成第三梯队。
④鼓手处于殿后位置,牛皮大鼓置于一特制的带轮子的鼓架上,由两名车手推着前行,整支乐队,活脱脱就是一幅古时将士出征图。

伡鼓舞传说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据称,明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是伡鼓产生的最初原由。当时戚继光将军率兵从浙入闽,赶赴兴化府平倭,由于兵力分散追剿残倭,戚将军邀民间壮勇负鼓擎旗参战,以疑惑敌兵,时鼓声如雷,喊声震天,使残匪吓破了胆而束手就擒。于是,当地人从此爱上了具有战鼓之威风的伡鼓,并且传承至今,在各个民间节日里表演。为了印证传说的可信度,记者进行了一番“考古”,果然还不是“空穴来风”。据《明史·戚继光》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在福安横屿大破倭寇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今福清市龙田镇)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今龙田镇辖区)登陆,击斩二百人”。文中不但有赶赴兴化府平倭记载,而且还“夜四鼓抵贼栅”呢!另据其他史料考证,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清平倭寇,四十三年(1564年)撰《福清瑞岩寺新洞碑》,隆庆元年(1567年)镌刻“瑞岩卅七洞天”,说明戚继光在五年内驻于或多次驻于福清瑞岩山一带。以上史实记载,从侧面印证了伡鼓在福(清)莆(田)仙(游)久盛不衰的成因。
伡鼓原来由青年男子来表演,如今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同时因大多男子出外谋生,留守者多为女性,因此演变成专门由青壮年妇女组成的伡鼓队。现今农村农事不多,平日里村姑们就被组织起来“咚咚锵”一番,既学艺又健身,何乐而不为。因此,参加伡鼓队组织的人员络绎不绝。伡鼓队表演时花样、队列不断变幻,左右开弓的熟练鼓手能够击出许多节奏不一的鼓点。敲鼓梆时,宛如蹄声乍起;震鼓边时,恰似闷雷滚过;击鼓心时,俨然大炮连轰。钹手随着鼓点的轻重缓急,收腹挺胸,把双钹翻飞到最大的弧度再猛力合击,击出富有韵律的喧天巨响,并且组成各种图案向观众“亮相”,雄健浑厚的鼓点与铿锵清脆的铜响相互交错,不但敲出当年将士奋勇歼倭、势不可挡的冲天气势,也敲出了著名侨乡新厝人民欢庆胜利的漫天喜悦,如今逢年过节、祝捷迎宾、迎神庙会、奠基落成、开业剪彩等种种盛典喜事,都少不了伡鼓队的参与,都可以看到伡鼓手们飒爽的英姿。
2006年3月14日,福州市第七届老运会在福清市隆重开幕,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田径之乡的福清,以2000多人参加的场面恢宏、高规格的老年健身项目,再一次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和精彩的体育魅力。入场式上,新厝镇的伡鼓队作为“领头羊”,以其磅礴的气势、饱满的精神风貌,引领各大方阵入场,还作为重头戏在主席台前面表演了40多分钟,受到2000多名观众的好评。“3.15”是政府行为的纪念活动,而每年的活动场面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新厝镇伡鼓手们矫健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新厝镇这些由青壮年妇女组成的伡鼓队,年纪小的20 来
岁,大的都过了半百。可是当她们上场表演时,人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美少女!她们涂口红、描秀眉,头上簪大红绢花,身着红袄绿裤,脚踏绣花软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鼓手的指挥下,钹手、锣手踩着或急似流星,或缓若淌水,或不急不缓酷如行云流水的鼓点,蹈出种种舞步,敲出种种声响,不断变换队形,在彩旗、凉伞中穿梭往来,如游鱼,似飞蝶,像翔鸟,不但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反映了国泰民安、普天同庆的壮丽景象,而且使得一个个村妇们焕发了青春,直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目前,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以其观赏性、大众性、独特性,深受福清侨乡人民的喜爱。
新厝镇伡鼓队的荣誉:
2002年该镇大澳村伡鼓队曾经获省第二届鼓乐队比赛铜牌。
2003年又获福州市第九届文艺百花奖民间文艺比赛银奖。
2007年,福清新厝伡鼓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月25日和5月24日,新厝村伡鼓队分别被《福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成专题片予以报道。
来源参考:《福清侨乡报》郭成辉,编辑:自然浪步人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长江流域人口规模
长江流域人口规模长江流域有人口约4亿人,占全国1/3,其中农业人口约3.2亿人。在流域总人口中,约94%为汉族;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2000余万人,其中超过100万人的有土家、苗、彝、侗、藏、回等6个民族,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川西、湘西和鄂西一带。长江流域人口稠密,平均人口密度超过220人/k㎡,特别是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和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度达600~900人/k㎡,上海达4600人/k㎡以上,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民族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 -
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茉莉花茶是将绿茶茶坯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茉莉花茶,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毛茶充分吸收茉莉花花的香味。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之花茶,无论档次高低, -
俞娟推动不传之秘入选非遗
俞娟:推动“不传之秘”入选鼓楼非遗,自幼时便秉承自然门习武,数十年勤学苦练,已是知命之年的俞娟(俞景耀)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将武林泰斗万籁声的“不传之秘”公之于众,推动岳武穆八段锦、罗汉门武术入选鼓楼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强身健体之法与中医运动康复相结合进行公益推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即寺嵩山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西北太室山南麓嵩山,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也称北少林寺。(南少林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少林村),嵩山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