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茶道文化 >
福鼎白茶历史与传说
2019-11-20茶道文化 1536人已围观
简介福鼎白茶历史与传说白茶源自远古,白茶是中国六大类茶之一,但茶分六大类却是现代的事。因此,我们认定一种茶是不是白茶,不应该看它是不是叫白茶,而应该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义,即“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制作的茶。陆羽《茶经》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女子,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人们称其为“蓝姑”,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人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
福鼎白茶历史与传说
白茶源自远古,白茶是中国六大类茶之一,但茶分六大类却是现代的事。因此,我们认定一种茶是不是白茶,不应该看它是不是叫白茶,而应该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义,即“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制作的茶。
陆羽《茶经》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女子,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人们称其为“蓝姑”,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人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剥去传说的神话外壳,并从现实中寻找与传说相合拍的现实证据,不难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获得传说所承载的太姥山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店下马栏山和白琳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说是当时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就发现从太姥山区有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而且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并得道升天的地方便有绿雪芽古茶树,福鼎大白茶、大毫茶也是从太姥山中移植出去的,这些都说明太姥山先民们完全有机会在太姥山区发现茶;太姥山区民间自古就有将晒干的茶芽(即“针茶”)收藏,用于治疗麻疹的验方,进一步说明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远古时代,以太姥娘娘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农为代表中原古人类一样,发现茶并用茶治病。
古人又惊喜地发现,茶“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令人有力,悦志”,于是茶这“南方之嘉木”、“草木之仙骨”除了作为药用外,还成为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供奉品、帝王贵胄享受的奢侈品、方家术士修道的辅助品。这些都需要茶的干叶,因为茶的鲜叶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有意识将鲜茶晒干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此时应不晚于周朝,因为周朝还专设24名茶官“掌以时聚茶”。这种保存茶叶方式,陈椽教授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杨文辉教授也认为“与现今的白茶制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并推断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的最早发明是白茶”。古人这种用晒干方式制成的茶,我们不妨称为“古白茶”。
源自太姥古白茶
太姥娘娘是福鼎本邑乃至周边地区人民心目中的神,逢年过节“上山拜太姥”是一项传统项目,福鼎茶人们也不例外。建于唐朝的太姥娘娘舍利塔周围便是鸿雪洞、一片瓦寺,相距不过三、五十米,是朝山的人必到之处。僧人待客,以茶为先,当有心的茶人喝到僧人自制的“绿雪芽”古白茶时,便留下深刻印象,也许还特意询问了此茶采自何方,如何制作。可惜适合加工成绿雪芽的茶树为奇异之种,茶人们一时半会还无法将其开发成商品,也就没有太放在心上。当然,也有的茶人了解到“绿雪芽”的制作方法后,下山后便用菜茶的芽试着做,虽制作成功(此时应是清嘉庆初年),但针小,意义不大,便束之高阁。另外,当时的福鼎茶人主打红茶牌,这已足够他们赚得金银满钵,犯不着也抽不出精力来开发白茶,因为白茶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风险大,天热变红,天冷变黑”,而且很占空间,无法机械操作。由于惰性使然,客观限制了福鼎茶人开发白茶的积极性,即便后来成功引种了大白茶,也还只是用来制作“白琳工夫”,而没有想到用它的芽来制白毫银针。
清朝后期,国内外红茶市场风云突变,竞争异常激烈。从国际看,虽1860年的中国还是国际市场上的红茶主要输出国,但1893年英国红茶的市场份额已有一半被印度、锡兰占有;从国内看,祁红茶1875年一经创制,迅速异军突起,很快就挤占了闽红茶的市场。此时的福鼎茶商,已经看到危机所在,才想起了曾在太姥山喝过的“绿雪芽”,决定另辟蹊径,改做白茶。他们估计是在僧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所谓仙人)指点下,在太姥山中找到了“芽壮毫显”的大白茶茶树,然后针对古白茶制作“看气候制茶”的弊端,研究出了一套更适合商业化生产的现代白茶加工工艺,制成了白毫银针并投入商业化生产(估计政和、水吉等地的白茶也是走类似的路子)。最初,白毫银针是用以拼配红茶出口的,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欧美人士饮红茶时加入少许白毫银针用来增加美感、提高档次。虽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已大幅度消退,但仍占据一定份额,故搭车出口的白毫银针很快便打开了国际市场。之后,白牡丹及其他大众化白茶陆续开发出来,但白茶产量仍少,故一直作为特种茶专供出口长达百余年。
2009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经考古工作者初步考证,这种白茶产自福建,业内人士则认为,这种白茶极品应该就是来自福鼎的“白毫银针”。再次印证“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所言非虚。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据福州史志专家林伟功先生考证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刚柔流”的创立者东恩纳宽量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到福州拜鸣鹤拳宗师谢如如为师,学艺三年,返日后将鸣鹤拳的拳法加以创新发展,创立了空手道最大流派“刚柔流”。日本武术界近年来曾多次组团来榕寻根认祖,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据有关资料和民间调查表明,这种渊源关系还可追溯到更早。福州鸣鹤拳的创立者谢如如曾师从罗汉拳名师“盘屿八”——林达崇,后来他又观察鹤的活动姿势,从中得到启发而创立鸣鹤拳。鹤拳是南拳百花中的一枝 -
《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鄘风【45.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福鼎白茶制作工艺
福鼎白茶制作工艺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采摘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2、萎凋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3、烘干初烘:烘干机温度100-120℃,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70℃左右。4、保存 -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自然门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瑰宝,也是武林的奇葩,自然门武术以气为归,按三线九点九宫八卦路线行拳,讲究轻灵活泼,圆转自如,意存丹田,不失自然本旨。自然武道遵循自然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