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2025-02-23中医文化 839人已围观
简介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系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石。 【处方用名】生石膏 熟石膏 烟石膏。【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文献。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之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系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石。
【处方用名】生石膏 熟石膏 烟石膏。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
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作用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 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黄柏、青黛或升丹等同用。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一般用量与用法】 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 石膏知母汤(原名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石膏熟地煎(原名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现代医学试验报道】
成分:天然石膏的初步分析,悬浮液含硅酸、硫酸钙、氢氧化铝;溶液含硫酸钙、硫酸铁、硫酸镁。据报道,石膏在复方汤剂中含量大多数比单味石膏有所增加,石膏与一些有机酸、鞣质、维生素、生物碱盐类等在水中同煎时可使其溶解度增加;与碱性物质、淀粉、粘液、胶质、蛋白质等同煎时可使溶解度降低;而脂肪油、挥发油、树脂、糖类、贰类、叶绿素等对石膏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药理: 石膏的水煎溶液,对家兔等实验性发热,有退热作用。有的认为石膏的水煎溶液内服后,经胃酸作用,变成可溶性钙盐,吸收入血后,对神经(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及肌肉有抑制作用,并能减低血管渗透性,因而有解热、镇痉及消炎作用。
按语: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澹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肺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治肺热咳喘;配桂枝,则清热通络,治热痹肢痛;配细辛,则清热止痛,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说来,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生石膏清热泻火,煅石膏(熟石膏)收敛生肌。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红茶 [中国六大茶品种之一]
红茶[中国六大茶品种之一]红茶,【英文为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与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 -
南越古国[消失的国度]
南越古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统治岭南的93年间,推行郡县制,和辑百越,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全面发展,是岭南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在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都城位于番禺(广东省广州市)。 -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245.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 -
福鼎白茶历史与传说
福鼎白茶历史与传说白茶源自远古,白茶是中国六大类茶之一,但茶分六大类却是现代的事。因此,我们认定一种茶是不是白茶,不应该看它是不是叫白茶,而应该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义,即“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制作的茶。陆羽《茶经》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女子,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人们称其为“蓝姑”,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人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