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大黄[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4-11-23中医文化 976人已围观
简介大黄[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一一攻下药,萝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等的根茎。 处方用名:生军 生川军 生锦纹 生大黄 制军 制川军 制大黄 酒川军。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临床应用】常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剂,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舌苔黄腻或焦黄起刺、高热神昏等。
大黄[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一一攻下药,萝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等的根茎。
处方用名:生军 生川军 生锦纹 生大黄 制军 制川军 制大黄 酒川军。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
【临床应用】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剂,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舌苔黄腻或焦黄起刺、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苍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疗等症﹣﹣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吐血、蛆血,以及目赤肿痛、热毒疮疗等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芩、黄连、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俞景耀中医师/提供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煎服。用作通便宜后下。研粉吞服,每次二至三分。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澹语,口干,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症。(本方去芒硝,即为小承气汤;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即为调胃承气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治寒积便秘。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大黄、桃仁、蜜虫,治产后腹中有瘀血而腹痛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治肠痈。(近年来临床上治急性阑尾炎,常用本方加败酱草、红藤、生苡仁;或用本方去冬瓜子,加红藤、瓜装仁、赤芍。)
【现代报道】成分:大黄的有效成分为蔥醌衍生物(包括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此外还含有鞣质(主要为葡萄糖没食子鞣苷、儿茶鞣质、游离没食子酸)。
药理:大黄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但又含有鞣酸,小剂量有收敛作用,大剂量则在致泻后发生继发性便秘。服用后其黄色成分可由汗腺或乳腺排出。
大黄蔥鲲衍生物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对多数皮肤真菌也有抑菌作用。抑菌的原理是:大黄葱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据动物实验,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大黄酸对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1.用大黄及甘草(10:2)研细末外用,治愈12例下肢溃疡(镰疮)。(《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11.)
2.大黄粉蜜合剂治疗小儿蛔虫肠梗阻:以生大黄粉五钱、炒米粉三钱,调蜂蜜二两,加适量温开水均匀,每一小时服一次,全剂分十二次服完,如不见排虫,可以再服。6例病孩经服上药后,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中医杂志》1965.8.)
按语大黄又称"川军"、"锦纹",性寒苦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所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等,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赤芍、丹皮、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院部灼热等症。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如用本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黄色成分可从汗腺或小便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本品生用泻下力较猛;制用(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泻下力较缓,能清化湿热;酒洗(喷黄酒后烘干)可增强活血行瘀之功。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武当派
武当派武当为中华武术内家之宗。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又有的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 -
柴胡[草本植物中药名]
柴胡[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中药学--解表药之发散风热,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处方用名:春柴胡 软柴胡 南柴胡 细柴胡 硬柴胡 北柴胡 秋柴胡。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平、微寒。入心包络、肝胆经、三焦经。 功 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煎服。 禁 忌: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
华山派武术的历史渊源
华山派武术的历史渊源历史记载一: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结茅武康(浙江旧县,1958年并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此处谓其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则谓其为华山派裔。曰:“贝常吉,名本恒,为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 -
华佗百病秘方
华佗百病秘方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州市),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晚年因遭曹操怀疑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