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牛蒡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4-08-04中医文化 832人已围观
简介牛蒡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牛蒡子,华夏宝典之一传统中药学、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药用: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牛蒡子 大力子 鼠粘子 熟牛蒡 炒牛蒡。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入肺、胃经。 临床作用: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现代用法用量:煎服,6-12g。
牛蒡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牛蒡子,华夏宝典之一传统中药学、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药用: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牛蒡子 大力子 鼠粘子 熟牛蒡 炒牛蒡。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入肺、胃经。
临床作用: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现代用法用量:煎服,6-12g。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用于咳嗽咯痰不畅﹣一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疡有一定疗效。[俞景耀医生/提供]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使用注意:
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方剂举例:
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治咽喉肿痛、丹毒。
现代研究报道:
成分:牛蒡子含牛蒡试、脂肪油、少量生物碱及维生素 A、B1 等。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软脂酸、硬脂酸的甘油酯等。
药理: 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显著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尚有利尿解热作用。
按语: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外感风热或发麻疹时,须与薄荷等发散药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炸腮肿痛,疮疡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翘等配伍。
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子长于清热解毒,薄荷则长于解表发汗。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疸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炮制方法:
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
生理特性: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个,淡黄白色,富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性颇强。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古籍论述:
1《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2《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4《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茶俗【各朝代茶俗】
茶俗【各朝代茶俗】泡茶、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各个区域都有所不同。唐代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 -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中国是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被尊为「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 -
程莘农【国医大师】
程莘农【国医大师】 程莘农(1921年8月24日—2015年5月9日),原名希伊,号莘农,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医、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晋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腊八粥传说
腊八粥传说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传说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传说一: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