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2024-09-28中医文化 1122人已围观
简介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药用: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单叶蔓荆的果实。 处方用名: 蔓荆子。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药用: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单叶蔓荆的果实。
处方用名: 蔓荆子。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5-10g。
使用注意: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头痛头风头痛等症﹣﹣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泪等症﹣﹣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 菊芎饮《上池秘录》: 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壳,治头痛。
现代试验报道:
成分:蔓荆子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蔓荆子有镇静止痛作用,同时能镇静体温中枢,故有退热作用。
生理特性:落叶灌木,罕为小乔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
主要产地: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相关文献论述:
①《本草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据福州史志专家林伟功先生考证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刚柔流”的创立者东恩纳宽量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到福州拜鸣鹤拳宗师谢如如为师,学艺三年,返日后将鸣鹤拳的拳法加以创新发展,创立了空手道最大流派“刚柔流”。日本武术界近年来曾多次组团来榕寻根认祖,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据有关资料和民间调查表明,这种渊源关系还可追溯到更早。福州鸣鹤拳的创立者谢如如曾师从罗汉拳名师“盘屿八”——林达崇,后来他又观察鹤的活动姿势,从中得到启发而创立鸣鹤拳。鹤拳是南拳百花中的一枝 -
中国自然资源与土地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与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 -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昆仑派武术在拳术方面有许多独有的拳种: 弹腿: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弹腿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源于陕西的西安、渭南等地,后流传于宁夏,并改称“踏脚”。清末民初,一些回族拳师赴上海以授拳谋生,弹腿开始流传于上海。1919年,武术家吴志青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并聘请一些著名的回族武术家教授弹腿拳术。回族武术家王子平(1881―1973)曾在20世纪20年代用弹腿拳术击败俄、英、德等国大力士,使弹腿拳术名震中外。吴志青曾著有《教门弹腿图说》一书。 -
华山派武术(道教支派)
华山派武术(道教支派)华山派是道教的支派,始创于元朝初年,以使剑法著称,以华山为主要据点而得名。华山派主要可分为两种,一为是全真道教内部繁衍出七个支派之一,广宁子郝大通所创,由其弟子范圆曦、王志谨等进一步传播。一是唐宋时的华山派,或老华山派,以宋代陈抟为代表人物,与文始派(又称隐仙派)和楼观道号为古代三大流派。共同以以“关尹子”尹喜为宗祖。尹喜,字公度,战国时秦人,生卒年不详,约与老子同时。华山派成为中原武林主要门派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流派。华山派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那时华山附近就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