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鸣鹤拳【传统武术】
2019-11-20武术文化 1928人已围观
简介鸣鹤拳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中华传统武术,是鹤拳的一种,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
鸣鹤拳
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中华传统武术,是鹤拳的一种,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风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 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行形意。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鸣鹤拳操练方法与套路
发劲方法
鸣鹤拳的发劲方法,也是气沉丹田,劲由腰起,下至足,使两足落地如生根,再从两足由下往上发于全身各部。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著的颤抖之感,吹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著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 鸣鹤拳的这种发劲方法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锻炼,并非在一、二个月的时间内即可练成的。只有经过平时刻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的柔韧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活动性不断得到加强,神经肌肉的活动反应迅速,同时收缩力加强,再加上气沉丹田,以气催劲,以声助力,这样发出来的劲才会成为鸣鹤拳里的那种“颤劲”。
鸣鹤拳套路
鸣鹤拳,是鹤拳的一种,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所以鸣鹤拳的套路以外观来说比宗鹤拳的拳势更为激烈,勇猛矫健,且富有阳刚之美。 鸣鹤拳要求在训练之时应注意头要顶、项要稳,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坠肘(这些身法在宗鹤拳里已提过不再赘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锐有神,动作矫捷机灵,神态安详,两足落地如生根。练时以头、身、手、足四种力势为三战之步法的根基。 鸣鹤拳跟其他三种鹤拳一样,也是以三战为其本,故练举时也应首先练好三战,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续不断地练,拳不离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练好了三战,才能使动作协调,才谈得上手、眼,身、法、步、气、力、功的紧密配合。这就是鸣鹤拳老前辈时常说的“三战为先,端正为务”。
鸣鹤拳功法特点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同出一源,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鸣鹤以声催力,激烈勇猛。
鸣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鸣鹤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拳诀有这么,一句话“狗法落地蓬车莲(注)鹤法全靠摇宗手。”鹤法中所谓“摇宗手”即“摇身过解”:“摇”指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宗”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宗劲。鸣鹤拳也是一种鹤拳,它的发劲也离不开宗劲。鸣鹤拳在发劲后,劲力到达各关节时,有明显的“颤吹之劲”。福建人称这种动叫做“痹”(也有人称之为“吹劲”或“宗心”的)。
鸣鹤这一拳种也跟其他南拳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手上的动作较多。在技击上也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这五种手法讲相生、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据前面这十种相生、相克,互相矛盾又互相转化的手法,在训练时自始至终都得保持着吞、吐、浮、沉的变化,还应正确配合气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为吸,吐为呼,浮为呼,沉为吸。
刚劲与柔劲
鹤拳拳论中有句话:“刚柔相济定心神。”对初学者来说,平时除学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关节放松,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劲。武术所需要的劲是外行人所难以体会到,故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说。 刚学拳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巧,使动作准确,发力有劲。但“冰冻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决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奏效的。初学者常由于动作不熟练,加上学时精神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僵化,各关节僵硬,上下肢动作极不协调。再加上不懂得运气,单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发出一种极僵硬的愚力。他们总认为练劲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认为日常生活中推车、拉重物、用气 力那种力便是劲了,故在练习中总是用这种发力方法。这不是武术家的发动方法,必须有意识地扭转过来。 错误的发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过来,即使在已练了一段时期武术的人身上,有时还会再出现,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习惯。
因此要想练好鸣鹤拳,首先必须破坏身上这种僵劲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发劲条件反射。这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劲后,在训练时身体应保持有一种很自然的松劲,在发劲时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当你懂得放松发劲时,说明在你身上已经开始产生武术中的柔劲了。当乘劲在你身上出现之时,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劲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是劲,如何发劲,然后再靠内气与动作的配合,天天锤炼,劲才会日益增加,鸣鹤拳里所要求的“颤吹”之劲才能练成,然后才能由柔而刚,由刚而坚。 武术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拳诀讲“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柔,宗为刚。
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之摇,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的弹劲谓之宗。所以说刚柔相济是正法。武术中不单是鸣鹤拳要做到刚柔相济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过在不同的拳种中,技击上刚柔相济的形式和方法表现不一样而已。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称为便手即环手,过柔的手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与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钦二劲力透达。 柔应柔而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技击时就能“触即变,发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手时,就善于观察其攻势,即时变化自己的手法而击败对方。
鸣鹤拳主要技法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鹤拳师,使周身的动作自如协调,劲能贯穿一气,技击上能神出鬼没,首先应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鸣鹤拳在训练时也以套路出现,如练三战后还得转入四门(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训练中体力消耗大,有起、伏、转、拆,上、下、左、右出入,还得配合吞、吐浮、沉,变化也十分复杂。在呼吸时,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当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时.就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有时由于动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紧张,又多侧重于胸式呼吸,有时还得阔气。这些正确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证正确运动的重要因素。同样,正确的动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机能的水平,提高人体的换气量,增强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鹤拳代表人物与传奇
谢如如(1852至1930年),字崇祥,长乐县首占乡岱边村人,13岁随父迁居福州台江星安桥畔,在宝美斋鞋铺学艺,业余向“潘屿八”林达崇学罗汉拳。如如继承师传,结合自己身材矮壮情况,以鹤拳为主,创造出刚柔并行注重“三战”的拳法,因运气时声如鹤鸣,遂命名为“鸣鹤拳”。25岁时广收门徒,如如白天做工,晚上授拳。清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至1880年)间,寓居福州的琉球人东恩纳宽量拜如如为师。后来回到琉球,成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宗师,其拳理、拳法均与鸣鹤拳相通。光绪九年(1883年)起,如如正式开馆授徒。在49年的武术生涯中,收徒众多,成为福州鸣鹤拳的宗师。拳术传播到30多个国家。1990年6月,日方在福建省体育中心为其建立显彰碑。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武夷薰鹅[闽菜之一]
武夷薰鹅[闽菜之一] 武夷熏鹅起源于武夷山岚谷乡,是武夷山人都喜欢的家乡美味,熏鹅味道鲜美,带有一股烟熏的松脂香味。2008年武夷山岚谷熏鹅的制作技艺被评为武夷山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熏鹅制作工艺很讲究,选出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不肥不瘦,重量大约2~3斤的白鹅,宰杀雏毛洗净后用清水煮20~30分钟,煮至七八分熟时将鹅取出锅,沥干水分,再把辣椒粉小茴香等做成的特制香料酱均匀地抹遍鹅全身,然后将鹅固定好,放到专门的备有糯米、茶叶的烤箱熏制,熏至七八个小时,这时鹅肉融入了各种香料味,香气扑鼻,鹅皮金黄透亮 -
薄 荷[草本植物中药名]
薄 荷[草本植物中药名] 华夏宝典之传统中药学: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恶寒,而以口渴、有汗或无汗、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等热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薄 荷(附:野薄荷)薄荷、药食同源,[华夏宝典之一发散风热中药名] 药用:唇形科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 处方用名: 薄荷 薄荷叶 苏薄荷。性味与归经: 辛,凉。入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
红茶 [中国六大茶品种之一]
红茶[中国六大茶品种之一]红茶,【英文为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与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 -
黄茶品种分类
黄茶品种分类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远安黄茶、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黄茶品种海马宫茶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 霍山黄芽茶霍山黄芽观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优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