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擒拿术
2021-10-23武术文化 2094人已围观
简介擒拿术擒拿,中华武术技法之一,就是中国武术界中所说的“分筋错骨术”“缠丝擒拿手”的功夫,采用反关节动作攻击对方薄弱之处,并利用人体关节、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点,运用杠杆原理
擒拿术
擒拿,中华武术技法之一,就是中国武术界中所说的分筋错骨术,缠丝擒拿手的功夫,采用反关节动作攻击对方薄弱之处,并利用人体关节、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点,运用杠杆原理与人体经络学和经筋学说,采用反关节动作和集中力量攻击对方薄弱之处,使其产生生理上无法抗拒的痛疼反应,达到拿其一处而擒之的效果。 明代嘉靖年间,擒拿法已风靡一时,著名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对鹰爪王的拿便有赞誉。
擒拿是从国术技击中演变而来,在传统武术中每一派的武术中都会有擒摔技击术,但是这些技击术大体分为太极拳擒拿手和少林武术擒拿手两大部分。擒拿可以分为拿骨, 即反关节,拿筋, 拿穴三类,其中以拿骨为其核心技术,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现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其有特定的套路与招数,有72路擒拿手和32路小擒拿、以及108路擒拿手。其体系中都包括踢裆撇臂、挎拦、携腕、小缠、大缠、端灯、牵羊、盘腿、卷腕、断臂等等,由于擒拿实战性强多被融入我国军警格斗体系。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形意拳
形意拳形意拳,中国内家拳术之一,又称行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位列中国四大名拳。形意六合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是中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明显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形意拳的风格就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 -
中医望诊之眼部诊
中医望诊之眼部诊: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眼睛也是望诊的一部分。从眼睛可以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包括上下眼睑的颜色以及瞳孔、黑眼球和眼白等各部位,不同部位出现异常颜色,都可能是内脏疾病的反映。中医所称的“五轮”包括肝、心、脾、肺、肾这五脏,虚、实、寒、热在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异常表现,而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也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互相对应。 -
《诗经》国风·周南
《诗经》国风·周南【0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 -
华山派武术的历史渊源
华山派武术的历史渊源历史记载一: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结茅武康(浙江旧县,1958年并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此处谓其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则谓其为华山派裔。曰:“贝常吉,名本恒,为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