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七夕【中国情人节】
2021-10-23民俗文化 1324人已围观
简介七夕节【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是华人地区以及部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时至今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名称来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又称大年夜、年夜、除夜,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统节日。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 -
福州 【福建省省会】
福州【福建省省会】福州,历史名城,别称榕城、三山、东越、左海、冶城。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著名景点三坊七巷、鼓山、乌塔、白塔、西湖公园、左海公园、鼓岭、旗山、青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历史名胜。著名学府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福建农大、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 -
儒家学说派别
儒家学说派别儒家的主要派别有:1.思孟学派。2.今文经学。汉初今文经学立为官学,每一经都可成为“学”,例如榖梁学、公羊学等,从中又衍生出诸如谶纬神学之类的其他学说。3.古文经学。 -
郁李仁[草本植物中药名]
郁李仁[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润下药,蔷薇科落叶灌木郁李的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 郁李仁,别名:山梅子、小李子、大李子、李仁肉、郁里仁。 【性味与归经】 辛、苦、甘,平。入大肠、小肠、脾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尿退肿。 功能主治: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具有润燥滑肠,下气行滞,利水消肿的功效。俞景耀/提供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