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七夕【中国情人节】
2021-10-23民俗文化 1381人已围观
简介七夕节【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是华人地区以及部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时至今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名称来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藁本[草本植物中药名]
藁本[草本植物中药名] 藁[gǎo]本【药用】是一味解表药,被子植物门,木兰纲,伞形目,山芎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的根茎及根。藁本(Gǎo Běn)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处方用名】 藁本、川藁本、香藁本。 临床主治:用于风寒表证,巅顶疼痛,风湿痹痛。【华夏宝典/编辑部/】 -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节诗词选《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 -
张志磊【拳击运动员】
张志磊,中国拳击运动员。1983年5月2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石槽集乡,1998年张志磊开始接受拳击训练。2007年张志磊获得芝加哥世界拳击锦标赛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铜牌。2008年张志磊获得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银牌。2009年张志磊获得米兰世界拳击锦标赛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铜牌。2014年张志磊与美国王朝拳击推广公司签约,正式进入职业拳坛。 -
地术拳历史渊源
地术拳历史渊源地术拳是我国南方稀有拳种,又称“地术犬法”,简称狗拳,系武林奇技,历史悠久。2011年6月10日 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明末清初,福建南少林寺对面有座白莲庵,庵中尼姑四月神尼创地术拳术,当时庵中尼姑为护庵健身之术,艺不传人。该拳是根据女人身材娇小体力无法与男人对抗衡等缺点,观察模仿狗的格斗动作,翻滚跌扑,灵巧多变,快速凶猛,机警灵敏特点和人的反关节拿一点制全身及平衡性原理,悟出并创编了地术拳,经过僧尼常年磨练,俺中练地术拳的尼姑技艺日臻精湛,清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