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千八攒除疾道功
2019-11-20武术文化 5558人已围观
简介千八攒除疾道功(道家秘传小八段锦)千八攒除疾道功,亦称小八段锦、但并非外传之八段锦,乃是道家丹士配合静功修炼的动功,亦名外八段锦(相对于道家内八段锦坐功而言)。所谓八段锦者,乃拔断筋之别名。有抻筋拔骨之意,因道家前辈练此功是想将筋拔断(实际是增强关节韧性),以救静坐气滞血枯之弊,而后人以其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实际上八段锦并非一定要八段,而千八攒之名是说需习练一千八百把才有显著效验。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所介绍的此功法习练,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将全套动作做三遍以上,坚持下来效果灵验,诚如书
千八攒除疾道功(道家秘传小八段锦)
千八攒除疾道功,亦称小八段锦、但并非外传之八段锦,乃是道家丹士配合静功修炼的动功,亦名外八段锦(相对于道家内八段锦坐功而言)。所谓八段锦者,乃拔断筋之别名。有抻筋拔骨之意,因道家前辈练此功是想将筋拔断(实际是增强关节韧性),以救静坐气滞血枯之弊,而后人以其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实际上八段锦并非一定要八段,而千八攒之名是说需习练一千八百把才有显著效验。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所介绍的此功法习练,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将全套动作做三遍以上,坚持下来效果灵验,诚如书中所言“习久可令骨节软脱,百疾除”。
据万籁声先生所述: 道家千八攒除疾功法是万籁声先生于二十年代得自北京白云观隐士王显斋。该功法以“天人合一”的道家理论为依据,以人体为一小周天,暗合天地、宇宙之星相,以日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动作。其动作简单,但蕴涵至深,运动柔和,流畅,连续不断。此功凡七式,共十手。初手为两手托日月,左手心为日,右手心为月,仰手向上观之,所以迎阴阳之气也。此乃开第一式,至第二次时。即可不用。其总谱如下:无极起式,两手托日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转辘轳,龙虎相交,混元收式。其练法次序于下:两手托日月,前朱雀(左右各一手)。左青龙,右白虎,后玄武(左右各一手),转辘轳(左右各一手),龙虎相交再到收式。
详解动作如下:
一、无极起式, 两手握拳,平置两腰眼处,即胯骨尖上,此乃起式。
二、两手托日月式,由前式两拳翻上成两掌,两掌尖相对。先观左掌心,再观右掌心。所以迎日月之气也。
三、前朱雀式,由前式收回起式,先将左掌前伸,再向左外抓拳与左腿成直角收回归原处,右掌亦如之。
四、左青龙式,由起式用掌向左直出,成捶抓回归原处,右拳亦如之(即名右白虎)。
五、后玄武式,由起式先左拳开掌向后平出,自下抓回归原处,右拳亦如之,但步不动,只身拧。
六、转辘轳式,由起式左拳开掌向前平出,再返回成轮状覆下,可达左足尖。如上起向左与左腿成直角抓拳归原处,右手亦如之(膝不可屈)。
七、龙虎相交式,由起式两拳向前开掌,掌背向外拂之,则两掌心向上托起翻转成上式交叉之, 再收回归原。
八、混元收式,由起式双拳成掌向下覆压之,意存丹田,静雅如恒。若无事然,即为收式。
练习本功在未收式前,欲多习之,即自前朱雀式起,反复习之,不用托日月式矣。在初练时,应根据功法及时修正动作,保持姿势准确,以免积久成弊。另外,可以配合呼吸、眼神以增强功法效果。凡动作开时吸气,动作合时呼气,眼神跟随运动轨迹。应全神贯注,心无旁骛,除两手托日月式目光落于掌心外,余皆将目光落于指尖。调和气息益静益匀,动作益舒益缓,此乃要点须切切体会。这样习久了若收功时觉得浑身温暖怡适,元气踊跃,则可证明自身动作没有太大偏差,功法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自觉身体轻快,睡眠也有所改善,至此将它当成一门必修课。练完之后感觉非常舒爽,浑身绵软,而且气感也逐渐增强。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此功动作之简洁同它的功效之灵验反差太大了,所以猎奇的朋友或许要失望了。大道至简,倘若信之不笃,习练须持之以恒。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点苍派武术
点苍派武术:点苍派是一个神秘的门派,位于云南大理苍山,苍山又名点苍山,古籍中又作“玷苍山”。武侠小说中的点苍派,就是来源于此。该山山色翠绿,只有山顶留有积雪,故得名“点苍”。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理,苍山便被誉为释迦修行的“灵鹫山”,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点苍山自古以来便在武术界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各派武术精华也随之在这里落地生根,点苍武术共有:太极门、八卦门、通臂门、形意门、南拳门、八极门、无极门等十大门派,器械主要有绳镖、十三节鞭、龙凤双刀、铎鞘、单刀、五行剑等近20种,值得一提的是铎鞘,就是今天的霸王鞭。 -
针灸学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运用针刺、艾灸、拔罐和电、磁、声、光、药等方法,刺激腧穴、皮部、经络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方法,可分内治河外治两大类。《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历代名医,如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杨继洲等,既擅方药,亦善针灸,治病常方药、针灸相兼,或单用,或合用。方药、针灸疗病各具特点,前者以内治为主,后者属外治范围。而针灸防治 -
黄茶制作工艺与特点
黄茶制作工艺与特点制作特点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其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制作过程1、杀青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 -
木贼草[草本植物中药名]
木贼草[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中药、木贼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木贼的全草。 处方用名:木贼草。 别名:千峰草、锉草、笔头草、笔筒草、接骨草、马人参等。 【性味与归经】 甘、苦,平。入肺、肝、胆经。 功效:疏风散热、解肌、退翳膜。具有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等功效,常用于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肛,疟疾,喉痛,痈肿等。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本品退目翳而兼有发散风热之功,对目病而兼有表症者为适宜。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