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茶道文化 >
普洱茶冲泡步骤好坏的辨别
2019-11-20茶道文化 1511人已围观
简介普洱茶冲泡步骤与好坏的辨别: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先用滚水烫热茶具,主要起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随后放入茶叶; 3、投茶: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 4、润茶:冲入约茶具容量1/4的滚水,然后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叶中的杂质,并且唤醒茶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头道。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然后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温了就可以喝了。 a.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里慢慢喝,不能泡在壶里
普洱茶冲泡步骤与好坏的辨别: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先用滚水烫热茶具,主要起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随后放入茶叶;
3、投茶: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
4、润茶:冲入约茶具容量 1/4 的滚水,然后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叶中的杂质,并且唤醒茶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头道。倒沸水冲泡 10 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然后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温了就可以喝了。
a.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里慢慢喝,不能泡在壶里太长时间,否则焖熟茶叶不好。
b.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过以后再喝。
c.茶叶的浸泡时间,视茶叶的情况而不同,一般紧压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长些,投茶量多可以稍短些,投茶量少可以稍长些,刚开始泡可以稍短些,泡久了可以稍长些。


普洱茶好坏的辨别
眼睛看:
普洱茶好不好,一看就知道。我们先用排除法,普洱茶不良品质在外观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条索松泡、轻薄、扁曲、刺手、断碎多者。
2、茶条芽毫少、茶叶瘦小、老嫩混杂者。
3、茶条色泽泛黄、枯、暗、斑杂、色呆滞不润者。
4、茶汤色泽呆滞浑浊、亮度差者。
5、叶底(茶渣)少芽、多茶梗、色斑杂、质地硬脆、长短大小不均匀者。
6、混入非茶类夹杂物者。
选茶时,若遇以上6种情形,可不买。反之,则有可能是好茶。
鼻子闻:
光是看还远远不够,看过之后,鼻子跟上。如果出现以下异味,可判断为不好的茶:
1、干嗅气味透粗老(干稻草味)、“熟闷气”、霉味、杂有烟、焦、馊、酸和其他杂 异气味者。
2、冲泡后热嗅气味杂异、香味不纯、短滞、低闷、香气持续时间短者。
普洱茶舌头品:
普洱茶最终是用来喝的,一款茶好不好,还是嘴巴说了算。走进一个茶店,在决定是否购买之前茶老板一般都会泡上一壶来让你品尝,一般说来,来自不同厂家、不同茶山的茶在味道、口感、香型等方面地的差异很大,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购喜欢的类型,但出现以下几种情形者可不买:
1、滋味淡薄、漂浅无味者。
2、恶苦、钝涩,无回甘生津者。
3、搀杂有其他异味者。
普洱茶好茶的5个视觉指标:
1、条索紧实、厚重、圆直、完整。
2、茶条芽毫多、茶形、大小统一。
3、茶条色泽油润、富有光泽。
4、热汤色泽清澈透亮、出现金黄色或琥珀色。
5、叶底(茶渣)多芽头、少茶梗、质地柔韧有弹性。
普洱好茶的3个嗅觉指标:
1、干嗅气味透着清纯、茶香浓郁;
2、冲泡后热嗅气味纯正、香气持续时间长;
3、嗅杯底,香型明显、醇厚。
普洱好茶的5个味觉指标:
1、滋味醇厚、回味持久;
2、苦涩味无刺激、回甘生津;
3、无异味;
4、入口茶味厚实、无水感;
5、香味、香型稳定;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伤科圣手万籁声
伤科圣手万籁声,武医万籁声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技击家、自然门一代宗师,还是饮誉南国的骨伤科名家。万籁声先生师从赵鑫洲、杜心五、刘百川、杨畏之、王荣标、邓芷灵、刘神仙等奇人异士,不但学习了少林六合门、罗汉门、武当张三丰太极、自然门等上乘的武功武学,还得到了武医伤科正骨的秘授,掌握了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伤科秘方。 -
杜心五小传(自然门宗师)
杜心五小传(自然门宗师)杜心五(1869一l953),名慎媿,著名的武术家,爱国义侠,有"关东大侠", “南北大侠",“中华第一保镖",“神腿杜心五”,“自然大侠”等称号,为自然门武术一代宗师。清同治八年(己巳)十一月初三日出生于慈利县江垭乡岩板田村,后迁居熊家庄乡白岩峪村。家世业儒有祖业千担田租,父杜佳珍,曾任清军都司,官居四品。一八五九年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沾口战斗中,力主开炮还击敌舰,并英勇率部迎战,曾光荣负伤,但因清廷腐败,终至丧权失地,都司愤而告假,长归故里,作隐君子。母康夫人 -
上乘梅花拳法
上乘梅花拳法上乘梅花拳宗渡传法表里金言上下前后左右静似松动如风攻知守隙守以攻藏进直斜能契退园曲善带虚承春意盎然实就秋果绽断力行分合移八卦劲发驰聚游太极幻化引渡虚中裹实变动 -
现代散打的由来
现代散打的由来徒手搏击也称散手、散打,散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远古年代,古称“相搏”、“技击”、“白打”、“手战”等,武林界民间由于对抗性相搏经常安排在高台上供人观看,所以民间又有“打擂台”之称。进入近代时期,于193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运动大会”上,散手对抗比赛按体重分级,规定击倒对方为胜,采取三局两胜制。这次的比赛近乎摔跤,有选手消耗时间长达一小时之多,当时的媒体报纸评论说:“国术场变成了斗牛场”。此后,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散手以“点到为止”,也没有时间限制,结果双方均不敢轻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