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茶道文化 >
茶俗【各朝代茶俗】
2021-10-23茶道文化 3974人已围观
简介茶俗【各朝代茶俗】泡茶、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各个区域都有所不同。唐代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
茶俗【各朝代茶俗】
泡茶、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各个区域都有所不同。
唐代
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
1、将茶饼用火灸烤。2、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
3、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
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
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然后用茶酱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还多少保留吃茶的习惯吃茶叶。毛泽东嗜好吃茶叶。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将开水泡好的茶叶夹入面包片食用。
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明代
到了明代,饼茶、团茶较少见了,较多以喝散茶为主,烹茶方法亦由过去煎茶为主逐步发展为冲泡为主。
清代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现代
根据不同情况(如不同场合的特殊礼节),中国茶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绿茶比乌龙茶和红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内容,请参考条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骤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泡茶方式,,亦被视为泡茶艺术。以下过程要比吃饭时配点心喝的茶的泡茶过程更加正式。这种泡法经常用来泡红茶和乌龙茶。
烧开水
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把洗干净的茶杯倒入开水温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这一步和后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骤应该放在一个大容器中进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秒。(越是名贵的绿茶就越嫩,要把水烧开后冷到90°,才泡茶)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准备的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多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很多人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包括不是中国人的人。很多人热心于茶艺,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还能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明代名医龚廷贤
明代名医龚廷贤: 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金溪人今属江西,[明金溪霞澌龚家∽今合市乡龚家人]。父龚倍,曾任太医院医官。自幼承庭训,随父习医,尝谓:良医济世,功同良相。故勤研《内经》、《难经》及金元诸家学说,久之贯通医理,遂以医鸣。临证遵古而不拘泥,治多奇中,因愈鲁藩元妃之疾,入御医院任太医。是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
胃溃疡【中医学胃脘痛】
胃溃疡【中医学胃脘痛】胃溃疡是临床的常见病,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 -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总称,她包括问诊、辨证、针刺、艾灸、正骨、推拿、伤科、、砭石、中药、刺络放血、点穴疗法、祝由术等等许多有效的疗法在内的一大体系,如:武医、苗医、道医、佛医、藏医等等,仅把“中医”等同于“中药”,把中医的范围“看窄了”,把中药的含义“看小了”,中医的精髓在民间、中药的精髓在于精准组方和用量。 -
《诗经》国风·齐风
《诗经》国风·齐风【96.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97.还】子之还兮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