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太极鼻祖张三丰身世之谜
2019-11-20武术文化 2369人已围观
简介太极鼻祖张三丰身世之谜 太极宗师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人物,他是道教中兴的领袖人物、武当山开山祖师。张三丰,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由于他创立了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因此被后人奉为太极宗师、武林泰斗。自古以来,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数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粗略统计,张三丰的出生地竟然有三十多种说法。而这些说法中,没有一个是被广泛认可的。因此,张三丰成名前的籍贯、身
太极鼻祖张三丰身世之谜
太极宗师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人物,他是道教中兴的领袖人物、武当山开山祖师。张三丰,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由于他创立了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因此被后人奉为太极宗师、武林泰斗。自古以来,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数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粗略统计,张三丰的出生地竟然有三十多种说法。而这些说法中,没有一个是被广泛认可的。因此,张三丰成名前的籍贯、身世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悬案!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子,以其不修边幅又号邋遢。由于张三丰一生孤云野鹤、云游四海、栖无定所,关于他的生辰籍贯,多有争议。通说认为,张三丰生于1247年(元定宗贵由二年),仙逝于1417(永乐十五年),终年170岁。有的认为张三丰的卒年为1458年(明英宗天顺二年),终年211岁。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至于他的籍贯,《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 懿州,即今天的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张用浣在《张三丰遗迹记》里认为是“真仙陕西宝鸡人。”郭子章在《黔记》里则说张三丰是闽县人。此外,还有的说是天目人、平阳人、黄平人、贵州人、金陵人,等等。
日前,从福建省闽北传来一个的惊人消息:邵武市发现了张三丰的家谱……在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我们见到了那本张氏族谱,张三丰的名字赫然在列。然而,令我们疑惑不解的是,邻近村镇,甚至坎下村非张姓都不清楚此事,那么,张三丰真的是邵武人吗?经过多方探访,关于张三丰的一个个传说浮出水面,张三丰的遗迹被发现,当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中也找到了张三丰的记载……种种迹象表明:张三丰出生在邵武。然而,为什么当地许多人都不知道呢?为您揭开张三丰的身世之谜:和平镇坑池村村民张常山在“文革”期间从焚烧古籍现场抢救出的清朝光绪八年重修、民国十八年再修的张氏家谱则为张三丰的籍贯和出生地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法。2008年7月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节目播出《在邵武发现张三丰遗址》,2009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福地仙踪(邵武篇)》也报道了这一信息。
邵武发现的张氏家谱中记有:“第一世——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与之对应的是:“八二——绍定——子冲——五十——涧公”。从家谱上看,张子冲是八二的孙子,而张三丰就是张子冲的号。内文还详细记载了张三丰的出生地和生卒年:“绍定公大常迁居四十二都坑池而立家焉,市街董家坪壬山丙向生三子:子冲、子林、子忠”。还载有:“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年,子冲公之子生于宋景炎戊寅年,殁于元贞丙申年三月十一日申时。” 清光绪年间《邵武府志》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镇坎下村)人。” 邵武论坛转载了邵武文史学者饶贤盛先生的《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文中罗列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和当地传说,还列举了一些当地据传为张三丰修炼地的遗迹,如翠云庵、留仙峰、升仙桥、仙婆墓,北胜寺,等等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张三丰是邵武和平镇人,这一说法还有待更确凿的证据支持。理由如下:一、据考证,张三丰,字子冲。邵武张氏家谱中所载的张子冲,与张三丰的字是一致的,但如果能证明此张子冲即彼张子冲,则更让人信服。二、饶贤盛先生的《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是目前笔者所见的最翔实的考证张三丰是邵武和平镇人的文章,但所引用的资料包括遗迹,多数是民间传说,所援引的地方志书中的一些记载也是遇吕洞宾之类的神话传说,史料价值不高。三、在邵武论坛的《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帖子后有网名为“无一物”的网友在跟帖中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许多疑问,如,“节目中家谱上记载的张三丰生于宋景定甲子1264年,而石刻上张三丰在翠云庵等处修道的时间却是南宋1135年,怎么可能还没有出生就在此修行了?”等等,如果能对这些疑问作有力的澄清,对坐实“张三丰是邵武和平镇人”这一说法是大有助益的。《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一文中提到,张氏族谱中记载,元朝至正五年,张三丰被朝廷赐封为三丰仙神,并修建宗族祠堂,祀张三丰神位。张家祠堂现在还完好地保留下来。不知是否还存留有关文物?如果还有其他旁证,则更有说服力。
专家学者们也始终没有仅仅停留在张家族谱这条线索上,经过后来四年多艰苦细致的查证,如今,越来越多的史料和遗迹的发现,终于形成了张三丰是邵武人的证据链。在明朝后期,张三丰曾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当时邵武府所辖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县所祀奉,后扩大到闽北及江西省的黎川、资溪等地祀奉。从元代到清代,在邵武等地常有自称为张三丰的道人行走于民间,传道行医。2012年9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记者们再一次走访了邵武,挖掘整理史料和遗迹并播出了太极张三丰在和平镇的故事。
根据和平镇坎下村张家族谱记载,张三丰生于南宋末〔公元1264年〕。明朝历代皇帝均崇信道教,尤其是永乐皇帝朱棣。他因曾受张三丰的劝导,当个仁德有为的皇帝,有了永乐之治。出于感恩和统治的需要,于永乐十年〔1412〕命大臣率三十万军民夫匠,不惜代价,前后以十三年工夫,在武当山营建了九宫九观等三十二处宏伟的宫观庙宇。而且专门为张三丰营建了一座很有气势的宫殿,赐额为“遇真宫”。
明朝嘉靖年间编的《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志》,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共有八处之多。《邵武府志》的旧志中认为:“张三丰生于南宋,封于元,仕于明”;在《邵武府志》和《邵武县志》仙释卷上有:张三丰,又名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即八仙之一吕洞宾)。
在福建省省志《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一样有记述:“宋时,张三丰遇到吕洞宾点化,张三丰母亲去世,殡于邵武坎头北胜寺”的记载。在《邵武县志》的31页中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114页中有“神仙桥,在旧墟街尾(现和平村),俗传张三丰飞升处”。128页中有“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240页中有“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北”。“翠云庵,张子冲建,有题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等记载。
不仅如此,张三丰在邵武的遗迹也随处可见:在张三丰修炼所在的翠云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着元朝至正年间的石柱柱础、石雕等。相传就是张子冲被赐为三丰神仙后,由官府对翠云庵进行了重修,在天井处还有元代石雕、石水缸、石槽等。在和平镇朝石村通往翠云庵的路上,有一方明朝年间所刻摩崖石碑,记载着张三丰在山上修炼和念佛的有关经过;在和平的留仙峰上的闭关室中,则有一块明代万历年间所立的石碑,这块石碑由于长期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间石屋中央,古碑一大半被埋入土中,所以不被人所知,直到去年九月才被挖掘清理出来,经过专家拓片鉴定,乃明朝时所刻,上面记载了张三丰在此闭关修炼的文字。
在邵武有许多关于张三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老幼皆知。邵武人都称张三丰为张邋遢,却又是半人半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张三丰长得英俊伟岸、丰姿魁伟、大耳圆目、相貌堂堂,且聪明才智过人,正直敢为,侠肝义胆,一身正气。传说中的张三丰嫉恶如仇,为民除害,诛杀为恶不作的邵武县尉施大头。此案惊动州府两级衙门,下通缉令四处捉拿杀人者。张三丰以防万一事露,牵连于家人和乡邻,他装疯卖傻,邋里邋遢、好吃懒做,不惜酒颠于街头市井,为此遭到乡人唾弃不尊。后来张三丰先后得火龙真人、吕洞宾点化,并赠他九天玄幻宝剑,从此一刀一尺走天涯,寒暑惟一纳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四处漂泊,行侠仗义于江湖。后行天道,反元兴汉,数次点化明朝天子朱元璋,遣江湖奇士刘伯温,智者李善长,江南首豪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打下江山当上皇帝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陷害功臣,大开杀戒。张三丰几番劝阻无效,便愤而离开朱元璋,不再为朝廷所用,隐入山间大野,于北岳恒山、湖北武当山以及老家邵武和平镇境内的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这三座大山内潜心修道,故人又称他为张三峰。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巴豆[乔木植物种子中药名]
巴豆[乔木植物种子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峻下逐水药 泻下药,大戟科常绿乔木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 巴豆霜.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1.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巴豆药性猛烈, 为温通峻下药, 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肿,适用于身体壮实的水肿、腹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水肿腹水,可与杏仁等同用。俞景耀中医师/提供 -
心血管必知的五种方药
心血管必知的五种方药:1,脑安胶囊[活血化瘀,益气通络]。2,益脑宁片[益气补肾、活血通脉]。3,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行气止痛、消食化滞]。4,乐脉颗粒[行气活血、化瘀通脉]。5,逐瘀通脉胶囊[破血逐瘀、通经活络]。 -
武夷大红袍茶叶历史荣誉
武夷大红袍茶叶历史荣誉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 -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岩茶大红袍、乌龙茶,福鼎的白茶等等。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